标签: 网红打卡

  • 冬奥名城张家口的绿色产业协奏曲

    当2022年冬奥会的圣火在张家口崇礼的雪域之巅缓缓熄灭,这座塞外山城并未回归沉寂,而是以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将”冰雪白”与”生态绿”熔铸成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京津冀生态屏障与西北能源枢纽的交汇点,张家口正以前所未有的格局意识,将风力资源的呼啸、数据中心的脉动、冰雪装备的精密制造与草原天路的诗意流淌,编织成一曲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壮丽交响。

    一、能源革命:重塑区域价值的绿色引擎

    张家口是国家唯一授予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背后,是年均2000小时以上的日照时长与地处蒙古高原风口的天赋异禀。坝上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这句民谣曾道尽塞北苦寒,如今却成为驱动转型的能量密码。张家口的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光伏装机超900万千瓦,构成了全球领先的”风光”产业集群。但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机制创新:通过”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张家口率先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直接输送至大数据中心、高端装备制造等高耗能产业,实现”绿电直供”。

    这一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能源单向输出的宿命。在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机柜昼夜运转,它们消耗的每一度电都来自百公里外的风机与光伏板。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因此降低30%以上,而弃风弃光率从曾经的15%降至5%以内。当算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张家口以”零碳计算”的独特优势,吸引了阿里巴巴、秦淮数据等巨头布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形成”爆发式增长、裂变式发展”的产业集群。这种将间歇性清洁能源转化为持续性数字价值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西北地区的消纳瓶颈,更探索出一条”能源—算力—智能”的升维路径。

    二、冬奥遗产:激活全季经济的冰雪链条

    冬奥会的筹办为张家口带来了109项基础设施的跨越式提升,但更宝贵的遗产在于产业生态的构建。崇礼的七大雪场从季节性运营转向四季经营,滑雪场索道、压雪车、造雪设备等冰雪装备的国产化需求,催生了张家口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的崛起。园区内,从雪板、冰刀到防护用具的完整产业链已具雏形,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借助”一带一路”走向欧亚市场。冬奥效应的深层逻辑在于打破”一季养三季”的困局——夏季山地自行车、徒步越野,秋季森林康养、摄影采风,冬季滑雪度假,春季户外拓展,全季旅游业态使区域旅游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

    “雪国列车”京张高铁将首都客流输送至崇礼仅需50分钟,时空压缩带来的不仅是游客数量激增,更是旅游品质的重构。太子城冬奥小镇转型为国际会议中心与康养度假区,奥运村改造为冰雪主题酒店群,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成为文化地标与极限运动体验基地。这种从场馆设施到产业生态的系统性转化,使张家口得以实现从”赛事承办地”到”产业策源地”的身份跃迁。2023年数据显示,冰雪产业对全市GDP贡献率已达12.3%,带动就业超15万人,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三、生态溢价:绿色农牧的价值跃迁

    张家口地处北纬41度世界黄金农牧带,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本应孕育高品质农产品,却长期受制于”有品质无品牌、有产量无溢价”的困境。冬奥会的全球聚光灯为此提供了破题契机。以旗帜乳业为代表的现代牧场,采用”种植—养殖—加工”全链条智能化管理,生鲜乳关键指标远超欧盟标准,成为冬奥会官方乳制品供应商。这种严苛的品质认证,直接转化为市场信任度,其产品溢价能力提升40%以上。

    怀来、涿鹿的葡萄酒庄园则走出另一条路径:依托延怀河谷与波尔多同纬度的风土条件,引进国际酿酒品种,同时融入长城文化、鲜卑文化等本土元素,打造”葡萄酒+文旅”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游客可参与葡萄采摘、品鉴、定制酒标,酒庄客房入住率稳定在70%以上,酒品单价较传统渠道提高3-5倍。而坝上地区的优质燕麦、藜麦、胡麻油等杂粮作物,通过电商直播与冷链物流,直供京津冀中高端消费市场,”张北草原”区域公用品牌估值突破50亿元。这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质标准,再将标准升华为品牌资产的运作逻辑,使张家口绿色农牧业产值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农民人均增收中生态保护补偿与品牌溢价占比超过60%。

    四、文旅融合:从草原天路到心灵栖居地

    草原天路——这条蜿蜒于张北、崇礼山脊的132公里景观公路,曾是摄影爱好者的秘境,如今已成为全域旅游的战略支点。但张家口并未止步于”网红打卡”的初级开发,而是构建”天路为轴、多点支撑、全域链接”的立体格局。沿线的黄花坪、阎片山等原生态村落,通过”合作社+民宿”模式改造为蒙元文化主题村落;中都草原、沽源滦河神韵等景区,植入马术表演、草原音乐节、星空观测等深度体验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张家口将长城文化、商旅文化、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打造”一路四带”文化走廊。

    2023年实施的”全域智慧旅游”工程,通过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客流、调度交通、预警安全,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2.5%。冬季滑雪、夏季避暑、秋季观景、春季观鸟,四季品牌活动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8天延长至3.2天,人均消费从860元增至2100元。旅游不再是门票经济,而是交通、住宿、餐饮、文创、康养的全产业链价值捕获。特别是后冬奥时代,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张家口与北京在客源互送、标准互认、品牌共建上的协同,使其成为环首都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年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

    五、协同演进:构建产业生态的乘法效应

    张家口产业革命的深层逻辑,在于打破板块分割,实现要素的跨界重组与价值的链式传递。可再生能源为大数据中心提供”零碳”算力,算力又支撑起智慧旅游、精准农业的数字化运营;冰雪装备制造需要高精度数控机床,而风电设备制造的技术积累恰好提供工艺支撑;绿电直供模式降低了冰雪场馆的运营成本,使其有能力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全季产品;草原天路的客流为绿色农牧产品提供了体验营销场景,而特色农产品又成为文旅消费的重要品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共生关系,形成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当单一产业周期波动时,其他板块能够形成缓冲与支撑。2023年,在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放缓的背景下,张家口大数据产业依然保持22%的增长,关键就在于本地消纳能力的增强——新增算力40%用于服务本地冰雪产业的数字化营销、智能装备制造的设计仿真以及农牧业全产业链溯源。同时,市政府设立的”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通过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融合领域,已孵化出”光伏牧草””冰雪文旅数字平台”等12个跨界项目。

    六、未来之境:向更高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迈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张家口面临的挑战同样清晰:如何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保持生态底色?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答案或许在于持续的创新迭代。在能源领域,氢能产业正成为新赛道,利用富余绿电制氢,构建”制—储—运—用”全链条,为京津冀提供清洁能源;在数字领域,从存储中心向智算中心、模型训练中心升级,提升附加值;在冰雪领域,从装备制造向标准制定、赛事运营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农牧领域,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质资源创新,打造”种子硅谷”。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人的现代化。随着产业层级提升,张家口通过”冬奥学院””数字工匠”等职业教育项目,每年培养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本地就业率从58%提升至74%。年轻人回流创业,带来新思维与新消费,咖啡馆、文创店、Livehouse出现在县城街头,产业活力与人文温度在此交融。

    从”两白”(白菜、白薯)经济到”双色”(冰雪白、生态绿)驱动,张家口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没有抛弃传统,而是赋予其新的技术内涵;没有破坏生态,反而因生态而增值;没有孤立发展,而是在京津冀协同中找准定位。当风机叶片与数据洪流共振,当冬奥激情与草原牧歌和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价值重塑的中国范本。张垣大地的蝶变证明:只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将生态责任转化为发展机会,塞外山城同样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生态文明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