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津冀协同发展

  • 区位赋能 产业聚势 廊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图景

    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腹地的廊坊,凭借 “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入海” 的独特区位优势,正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家具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为根基,以临空经济为新引擎,以服务京津为重要使命,勾勒出一幅多点支撑、协同并进的现代化产业发展画卷。这座镶嵌在京津之间的 “黄金走廊” 城市,正通过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廊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已形成通信设备与平板显示两大核心板块,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在通信设备领域,廊坊依托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带的资源集聚效应,吸引了一批国内领先的通信技术企业落户,产品涵盖 5G 基站设备、光通信模块、物联网终端等,凭借技术研发与智能制造优势,为全国通信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平板显示产业则聚焦高端面板、显示模组等关键环节,通过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集约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终端领域,凭借高分辨率、低功耗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如今,廊坊电子信息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通过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巩固产业竞争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廊坊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精密机床与汽车零部件两大细分领域亮点纷呈。在精密机床制造方面,廊坊企业深耕高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产品研发,凭借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技术特点,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提供关键加工设备,打破了部分国外技术垄断。汽车零部件产业则依托京津汽车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聚焦发动机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高端产品,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与国内外主流汽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廊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改造、节能技术应用等举措,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为廊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物流与会展两大板块呈现出规模化、高品质的发展态势。在物流产业方面,廊坊凭借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网络,构建起以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城乡配送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高端业态,成为连接京津冀、辐射全国的重要物流枢纽。会展产业则依托廊坊国际会展中心等优质平台,成功举办了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展会活动,以展会为纽带,促进了产业交流与贸易合作,提升了廊坊的城市知名度与产业影响力。如今,物流与会展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廊坊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家具制造产业作为廊坊的传统优势产业,在香河、胜芳两大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品牌化、智能化转型的华丽蜕变。香河县被誉为 “中国北方家具之都”,汇聚了数千家家具生产企业与销售商户,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产品涵盖实木家具、软体家具、定制家具等多个品类,凭借款式新颖、性价比高的优势,畅销全国各地。胜芳镇则以金属家具制造为特色,依托悠久的制造历史与完善的配套体系,成为北方重要的金属家具生产基地。近年来,廊坊家具制造产业积极推动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加强原创设计、发展线上销售等举措,摆脱了传统制造业的同质化竞争困境,培育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让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临空经济的崛起,为廊坊产业发展开辟了全新赛道。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辐射带动,廊坊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科技创新、高端服务等临空指向型产业,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在航空物流领域,临空经济区建设了现代化的航空货运枢纽,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构建起连接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为高端制造业、跨境电商等产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科技创新方面,临空经济区聚焦航空科技、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建设了一批创新载体与孵化平台,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此转化落地,形成了 “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廊坊” 的创新协作模式。如今,廊坊临空经济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全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廊坊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廊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搭建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吸引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在此进行中试和产业化,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康养产业则依托廊坊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康养社区、康复医院等设施,为京津市民提供集养生、康复、休闲于一体的康养服务,成为京津康养产业的重要承接地。休闲农业方面,廊坊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园、乡村民宿等业态,打造了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京津市民短途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通过精准对接京津市场需求,廊坊不仅实现了自身产业的发展,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从传统家具制造到高端装备制造,从现代物流到临空经济,廊坊的产业发展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依托区位优势,聚焦产业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未来,廊坊将继续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大的廊坊力量,书写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 保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新高地

    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宏大版图中,保定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产业基础,正经历着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产业强市的深刻转型。作为首都南大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保定不仅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汽车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轨迹,既是一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化史,也是一曲战略性新兴产业勃兴的奋进歌。

    传统支柱产业的蝶变与升华

    保定的汽车产业根基深厚,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整车制造企业,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标杆。从皮卡时代的异军突起,到SUV市场的持续领跑,再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面布局,长城汽车的发展历程正是保定汽车产业迭代升级的缩影。今天,保定的汽车产业链已覆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智能网联技术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以长城、中兴等企业为龙头,集聚数百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这种全产业链生态不仅提升了区域配套效率,更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了中小企业成长,使保定成为华北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是保定”制造强国”战略的实体支撑。这里的装备制造产业并非简单的金属加工,而是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端生产体系。从精密数控机床到工业机器人,从轨道交通装备到智能测控设备,保定制造的”硬度”正转化为”精度”与”智度”。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引领下,保定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逐步摆脱低端锁定困境,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绿色能源革命的战略性布局

    保定的能源产业版图呈现”双轮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方面,作为”中国电谷”,保定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利用等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从硅片、电池组件到光伏逆变器,从风机叶片到智能电网设备,保定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完整度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在氢能产业领域,保定率先布局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打造氢能示范城市,抢占未来能源制高点。这种前瞻性布局不仅契合国家”双碳”战略,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储备了绿色动能。

    另一方面,电力智造产业的崛起标志着保定能源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依托中国电谷的品牌效应,保定集聚了国电联合动力、天威保变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特高压输电、智能变电站、新能源并网控制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保定正将传统电力设备制造优势转化为智能电网解决方案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使保定在能源革命浪潮中保持着战略主动性。

    前沿科技与生命健康的跨界融合

    航空航天及新材料产业代表了保定产业体系的科技高度。虽然地处内陆,保定却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在航空复合材料、卫星导航应用、无人机制造等细分领域实现突破。中航工业、中国航天等央企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催生了轻量化合金、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看似遥远的尖端技术,正通过产业链传导效应,反哺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科技—产业—科技”的良性循环。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培育,则体现了保定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刻洞察。从中药现代化到生物制药,从医疗器械到健康服务,保定正构建覆盖”医、药、养、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安国千年药都的传统优势,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保定的中医药产业实现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同时,通过引进创新药企和高端医疗项目,提升现代生物医药的原创能力。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注入了韧性十足的健康基因。

    文旅融合激活城市软实力

    文化旅游产业是保定最富魅力的特色名片。白洋淀的芦苇荡漾、野三坡的峡谷奇观、直隶总督署的历史沉淀,共同构成了保定”山水城文”四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但保定的文旅发展不止于景区建设,更注重文化IP的活化与产业价值的延伸。通过挖掘燕赵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的精神内核,保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研学旅游、康养度假等新业态。同时,借助京津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数字技术手段,保定的文旅产业正突破地域限制,在云端构建永不落幕的文旅体验空间,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质变。

    京津冀协同的产业共振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是保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保定精准定位”京津研发、保定转化”的产业协作模式。在北京的创新策源能力与天津的制造基础之间,保定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共育人才队伍,保定积极融入京津产业链供应链。这种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而是基于产业链分工的深度融合——北京输出技术、人才、项目,保定提供空间、配套、市场,形成”1+1+1>3″的聚合效应。

    在协同发展中,保定尤其注重与雄安新区的联动。作为毗邻雄安的地级市,保定既是雄安建设的支撑者,也是新区辐射的受益者。在产业布局上,保定主动对标雄安高端高新产业定位,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形成差异化互补发展格局。这种”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使保定在区域协同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建构

    保定的产业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单个企业的强大,更在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政府通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导资本流向,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创新成本。这种制度性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时,保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撑。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在此良性互动,形成了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系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保定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清晰的路径逻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区域分工中找准定位;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种存量优化与增量崛起并举、内生发展与开放合作结合的发展模式,使保定在区域竞合中保持了持久动力。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的核心是生态竞争。保定用实践证明,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完全可以通过主动转型、创新驱动、协同融合,重塑产业基因,赢得发展先机。当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汽车驶向世界,当中国电谷的绿色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当燕赵大地的文旅故事传遍四海,保定的产业体系正在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这座城市的产业崛起,不仅是自身实力提升的见证,更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着独特的”保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