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冀东南明珠衡水
河北创业 2025年11月9日
在华北平原腹地,滏阳河畔,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衡水。这座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虽不及京津廊的繁华,也不似沿海城市的开放,却以其独特的产业格局和文化底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版图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篇章。从工程橡胶的精密制造到飘香千年的老白干酒,从遍布全球的安平丝网到惊艳世界的内画艺术,衡水展现出一种多元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既根植于深厚的农耕文明与运河文化,又迸发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活力,更体现在每一个特色产业集群的精耕细作之中。
传统产业的深厚根基与转型升级
衡水的特色产业体系中,装备制造与精细化工构成了工业经济的基石。特别是在工程橡胶领域,衡水早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工程橡胶制品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配套材料,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建筑减震等领域。衡水的工程橡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本地化工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到规模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如今,衡水的工程橡胶企业不仅在传统的橡胶支座、伸缩缝产品上占据优势,更在高速铁路减震系统、抗震建筑隔震装置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这种从低端向高端、从单一产品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转型,正是衡水传统产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缩影。
与工程橡胶并驾齐驱的是铁塔制造业。作为中国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铁塔制造在衡水形成了显著的区域产业集群。从传统的输电线路铁塔到现代通信基站铁塔,衡水的制造企业凭借成熟的焊接工艺、热镀锌防腐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国家电网、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在5G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的今天,衡水铁塔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更高精度、更轻量化的产品要求,还需在智能监控、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上开拓空间。这种以传统制造为基础,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延伸的路径,正是衡水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精细化工产业则是衡水工业体系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尽管”化工”二字常与环境压力相伴,但衡水的精细化工却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这里的精细化工并非大石化、大冶炼,而是聚焦于涂料、染料、医药中间体、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细分领域。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特定产品上建立起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例如,某些企业在高端汽车涂料、环保型染料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稳定供应商。更重要的是,衡水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推进循环化改造,力求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舌尖上的产业传奇:从老白干到养元饮品
如果说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代表了衡水工业的硬实力,那么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则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方面的软实力。提及衡水,”衡水老白干”无疑是家喻户晓的名片。这不仅是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承载着千年酿造工艺与文化记忆的民族品牌。老白干香型作为中国白酒十一大香型之一,以”醇香清雅、甘冽丰柔”的独特风格著称。其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制曲、发酵到蒸馏、储存,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衡水人对品质的坚守。在白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衡水老白干集团在传承古法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营销手段。通过推进”传统的更传统,现代的更现代”战略,企业在保持传统酿造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引入自动化灌装、智能仓储、数字化营销系统,实现了生产效率与品牌价值的双提升。特别是旗下”十八酒坊”等高端产品系列的成功打造,让这家老字号企业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老白干的历史厚重相比,”养元饮品”则代表了衡水在新消费时代的创新突围。凭借”六个核桃”这一爆款单品,养元饮品在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开辟出一片蓝海,成为衡水现代食品工业的另一面旗帜。这家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准的产品定位——”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更在于其对原料供应链的严格控制、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和渠道网络的深度耕耘。衡水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便捷地连接核桃主产区,为产品品质提供了源头保障。养元饮品的崛起,带动了本地包装、物流、营销服务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更重要的是,它向外界证明了衡水不仅能够做好传统工艺产品,同样擅长在快消品领域打造现代商业传奇。这种从”老字号”到”新品牌”的并存格局,构成了衡水食品产业富有层次感的产业生态。
县域经济的典范:安平丝网的全球化之路
在衡水下辖的各县中,安平县的丝网产业堪称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作。丝网,这个看似普通的工业产品,却在安平形成了规模庞大、品种齐全、影响深远的产业集群,被誉为”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安平丝网产业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历经50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编织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产品涵盖8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建筑、造纸、医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数十个领域。
安平丝网产业的成功,得益于其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从拉丝、织网、焊网、涂层到深加工、销售、物流,每个环节都有大量专业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了高效的产业协同网络。这种集群效应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平丝网产业早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这里的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展会。在全球化竞争中,安平丝网企业经历了从价格竞争到质量竞争、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品牌建设的转变。部分领军企业开始涉足不锈钢纤维、过滤材料等高端产品领域,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展现出从”丝网之乡”向”丝网之都”迈进的雄心。
安平丝网产业的另一层启示在于其与县域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丝网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人口集聚和城镇扩张;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人才保障和生活配套。这种”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为衡水其他县域特色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经验。
现代农业与文化遗产的双向赋能
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衡水的现代农业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这里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定位,不仅意味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更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衡水地处黑龙港流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优质产区。近年来,衡水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衡水在粮食深加工、饲料生产等领域也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然而,衡水的农业价值并不仅限于物质产出。内画艺术,这一源自衡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座农业城市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衡水内画以晶莹剔透的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向作画,”方寸之间容大千世界”,其技艺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源于鼻烟壶绘制的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已发展出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多种题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内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衡水赢得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更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内画艺术体验旅游的开发、内画元素文创产品的设计,都让这项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内画艺术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与衡水各个特色产业追求品质、专注细分领域的产业气质高度契合,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产业硬实力的无形支撑。
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在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衡水也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其中复合材料特别是玻璃钢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玻璃钢(FRP)作为一种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为增强材料、以合成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耐腐蚀、绝缘性好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等领域应用广泛。衡水发展玻璃钢产业具有原材料供应便利、产业基础扎实、市场需求广阔等多重优势。
衡水的复合材料产业并非简单的材料生产,而是逐步向制品加工、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在环保领域,玻璃钢用于制造脱硫脱硝设备、污水处理设施;在交通领域,用于生产汽车车身部件、地铁车厢内饰;在建筑领域,用于装饰板材、采光顶等。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基础材料领域的同质化竞争,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重要的是,衡水正积极引导复合材料产业向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高端领域进军,对接京津地区的科研院所创新资源,试图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扮演特色环节的角色。尽管目前产业规模尚不及传统优势产业,但其战略意义在于为衡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增长极,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多元共生的发展哲学
纵观衡水的产业版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多元共生、错位发展”的城市哲学。这里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而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隐形冠军”和知名品牌。从工程橡胶到安平丝网,从老白干酒到养元饮品,每个产业都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这种发展模式既避免了与周边城市的直接竞争,又在京津冀产业链中找到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位。
衡水的实践也揭示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非对立关系。工程橡胶、精细化工通过技术改造可以焕发新活力;食品工业通过品牌建设和渠道创新可以创造高附加值;即便是看似普通的丝网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也能进入高端市场。与此同时,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又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材料和技术支撑。这种新旧动能的有机转换,而非简单的”腾笼换鸟”,更符合衡水作为发展中城市的实际。
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的双向赋能,是衡水发展的另一特色。内画艺术不仅是文化名片,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现代农业不仅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料,其生态理念也影响着化工等产业的绿色转型。这种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衡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内核。
展望未来,衡水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环保约束下推动化工产业持续升级,如何在白酒市场白热化竞争中保持老白干的品牌活力,如何让安平丝网在全球价值链中向更高位置攀升,如何在新材料领域突破技术瓶颈。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衡水已有的成功经验中——专注细分领域、坚持品质至上、推动集群发展、深化开放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衡水正以其特有的节奏和方式,在冀东南大地上描绘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产业与文化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的高质量发展画卷。这座城市的实践证明,不必追求喧嚣热闹的增长模式,安静而专注地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同样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为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宝贵的”衡水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