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纵深空间里,定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独特的产业组合和灵活的发展策略,悄然崛起为区域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不同于大城市的全面铺开,也不同于小城市的单点突破,定州选择了一条”多点支撑、循环链接、特色鲜明”的产业路径。从体育器械的精密制造到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从精细化工的材料创新到现代农业的规模生产,定州用实践证明:中小城市完全可以在区域分工中找到精准定位,在产业融合中实现价值倍增。这座城市的产业实践,为资源约束下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传统制造向专业领域深耕
定州的体育用品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细分领域专业化生存的生动写照。这里没有耐克、阿迪达斯的整车间,却在健身器械、体育器材的细分赛道上培育出隐形冠军。定州生产的哑铃、杠铃、跑步机等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和稳定质量,占据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种专业化定位避免了与大牌正面竞争,却在产业链中构筑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企业深谙”小产品、大市场”的经营哲学,通过持续工艺改进和材料创新,让普通健身器械具备了智能化功能——内置传感器记录运动数据,连接APP提供训练指导,不起眼的铁疙瘩变成了健康管理入口。
体育用品产业的升级,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支撑。这正是定州精细化工产业的价值所在。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作为生产聚氨酯材料的核心原料,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材的缓冲垫、跑道面层、人造革等领域。定州的TDI产业与体育用品形成上下游协同,本地生产的聚氨酯材料直供器械制造商,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实现了定制化开发。这种”化工+制造”的垂直整合,使定州体育用品在材料性能上获得差异化优势。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调整聚氨酯的硬度、回弹性、耐磨性等参数,开发出适应不同场景的专用器材。从材料到产品,定州构建起一条内部闭环的创新链,这种产业生态在县域经济中尤为难得。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则是定州制造业的另一支柱。作为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定州不追求整车制造的规模效应,而是专注于特定零部件的精耕细作。这里的汽车配件企业,或是生产高强度紧固件,或是专攻精密冲压件,或是研发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这种”配角”战略看似不起眼,却是产业链安全运转的关键。定州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通过IATF16949等质量体系认证,成为长城、长安、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的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中,定州零部件企业迅速转型,开发铝合金轻量化部件、电驱动系统配件等产品,在传统汽车存量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双向赋能
再生资源产业是定州最具战略眼光的布局。作为”北方重要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定州没有将废旧物资回收视为低端产业,而是当作城市”矿山”来开发。从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到废塑料、废纸,定州构建了分类回收、专业拆解、再生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再生资源产业与汽车、体育用品等制造业形成了闭环循环——回收的废钢铁回炉重炼,制成新的汽车零部件;废弃的聚氨酯材料化学降解,重新生成TDI原料;旧塑料改性再造,变成体育器材外壳。这种循环模式不仅降低了制造业的原料成本,更减少了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在”双碳”目标下展现出独特的环境价值。
再生资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体现在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定州的回收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分类破碎,而是向深度资源化方向发展。报废汽车经过精细化拆解,不同材质进入相应再生渠道,贵金属通过化学提取实现高值化利用。废塑料通过改性技术,性能接近原生料,价格却更具竞争力。这种技术驱动的发展路径,使再生资源产业摆脱了”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成为利润率可观、环境效益显著的绿色产业。更重要的是,再生资源为定州其他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在全球资源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城市矿山”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的产业链协同
现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体现了定州对基本盘的坚守与提升。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粮仓,定州在粮食、蔬菜、畜牧生产上具有规模优势。但定州的现代农业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融合科技、品牌、市场的产业化体系。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温室通过物联网精准调控温湿度,奶牛养殖场配备自动饲喂和清粪系统。生产端的现代化为后续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而加工环节的需求又反向引导种植养殖结构的优化。
食品加工业正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环节。定州的食品企业从初级农产品加工起步,逐步向精深加工、品牌食品方向升级。面粉不再是简单的散装销售,而是开发出专用面包粉、饺子粉;蔬菜不只是清洗包装,而是加工成即食沙拉、速冻菜品;畜牧产品超越生鲜屠宰,延伸至低温肉制品、功能性乳制品。这种转化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定州的食品产业与现代农业形成”种植—加工—品牌—销售”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产业链,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企业盈利的双赢。
产业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
定州产业发展的聪明之处,在于构建了循环链接的产业生态系统。TDI产业为体育用品提供材料,体育用品制造产生的边角料可以进入再生资源体系;汽车拆解的废金属回炉再生,制成新的汽车配件;农业生产加工产生的有机废弃物,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化工原料或能源。这种跨产业的物质循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使一个产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产业的资源,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产业融合还体现在技术创新的交叉赋能上。体育用品的轻量化需求,推动了相关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汽车行业的精密制造标准,被体育器械企业借鉴吸收;再生资源的分拣技术,为食品加工的质量检测提供参考。不同产业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外溢,激发了跨界创新的火花。定州企业虽规模不大,却因产业间的紧密联系而具备了协同创新能力。这种”小而联”的产业组织形态,在抗风险能力和创新活力上,有时比”大而全”更具优势。
区域协同与节点价值
定州的产业定位,充分考虑了京津冀区域分工。它不与北京争总部、不与天津比港口、不与雄安抢高端,而是甘当产业链的”螺丝钉”和”加油站”。北京的研发成果可以到定州进行产业化,天津港的货物可以在定州进行再加工,雄安的建设需求可以由定州提供配套。这种节点城市的自觉定位,使定州在区域协同中获得了稳定的市场订单和技术溢出。
区位交通是定州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的重要节点,定州拥有火车站和高速公路网,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这为”原料大进、产品大出”的再生资源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便利,也为汽车配件的准时化供应创造了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使定州能够在区域竞争中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要素聚集。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州启示
定州模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资源约束下中小城市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不靠大投资、不搞大拆建、不追求高大上,而是立足现有基础,挖掘产业关联,通过循环链接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倍增。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产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县域经济,其核心理念是”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做绿做循环”。
定州经验的核心是”三个坚持”:坚持专业化分工不盲目求全,坚持绿色发展不牺牲环境,坚持产业融合不单打独斗。在专业化方面,定州每个产业都聚焦于特定细分领域,通过持续深耕构筑护城河;在绿色化方面,将再生资源作为战略产业,推动全产业循环转型;在融合化方面,打破产业边界,构建物质循环和价值共创的生态体系。这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了定州产业竞争力的铁三角。
当然,定州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产业规模偏小导致研发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吸引困难;企业布局分散影响集聚效应;品牌影响力局限于B端市场,C端认知度不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定州在保持产业特色的同时,加大创新投入,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附加值。
展望未来,定州产业发展仍有很大想象空间。体育用品可以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向家庭健身、智慧康养方向延伸;再生资源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追溯体系,提升行业规范度;现代农业可以与生物技术结合,发展功能农业和精准营养食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定州的节点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其产业生态系统的韧性和活力将得到更充分释放。
从千年古城到产业新城,定州用实践证明,城市竞争力不在于体量大小,而在于定位精准;不在于产业多全,而在于链接深浅。当体育器械的每一次伸缩都凝聚着材料创新的智慧,当报废汽车的每一个零件都回归资源循环的轨道,当农田里的每一颗蔬菜都走向品牌食品的旅程,定州的产业体系就在这种精密的咬合与协同中,释放出超越规模限制的强劲动能。这座城市的产业故事,是一首关于专业、循环与融合的协奏曲,为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既接地气又具前瞻性的生动样本。